憩室在未发生炎症时通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微腹部不适;当发展为憩室炎时,症状会明显加重。早期发现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医学检查,以下从症状及筛查方式两方面进行说明。
1、腹部疼痛
憩室引起的疼痛多位于左下腹,可能呈持续性隐痛或阵发性加剧,尤其在排便后暂时缓解。若发生憩室炎,疼痛可能向背部放射,按压腹部时出现反跳痛。
2、腹胀与排便异常
患者常感觉腹部胀气,伴随排便习惯改变,如交替出现便秘和腹泻。部分人群可能出现黏液便,但便血较少见,若发生需警惕憩室出血。
3、发热与感染征象
当憩室穿孔引发腹膜炎时,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伴有寒战、恶心呕吐等症状。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
1、影像学检查
CT扫描是诊断憩室炎的首选方法,能清晰显示肠壁增厚、憩室周围脂肪浸润等特征。腹部超声可用于初筛,尤其适用于孕妇等不宜接受辐射的人群。
2、内镜检查
结肠镜能直接观察憩室开口形态和黏膜状态,建议45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既能发现憩室,又能排查结肠肿瘤等疾病。
3、症状追踪监测
对于长期便秘、肥胖、缺乏运动的高危人群,建议记录每日排便情况及腹部症状变化。出现持续三天以上的腹部不适伴排便异常,应及时就诊。
日常应注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每日建议摄入25-30克,可通过全谷物、蔬菜补充。50岁以上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建议每3-5年进行肠道检查。若确诊憩室病,应避免食用坚果、种子类等易滞留肠道的食物,降低炎症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