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潜渊症的发病与哪些潜水因素有关

谢军平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潜渊症通常称为减压病,其发病主要与潜水深度过大、上升速度过快、水下停留时间过长、重复潜水以及潜水装备使用不当等因素有关。具体发病机制与潜水过程中压力变化导致体内惰性气体形成气泡有关,需及时就医处理。

1、潜水深度过大

潜水深度越深,水压越高,呼吸气体中的氮气等惰性气体在血液和组织中的溶解度增加。若超出人体耐受范围,可能为后续减压病埋下隐患。此时可能伴随关节疼痛、皮肤瘙痒等症状,需通过高压氧舱治疗促进气体排出。

2、上升速度过快

快速上浮时外界压力骤降,溶解在体内的氮气易形成气泡,阻塞血管或压迫神经组织。这是引发减压病的关键因素,可能造成肢体麻木、呼吸困难等急症。临床常采用阶梯式减压方案,并配合输注生理盐水等支持治疗。

3、水下停留时间过长

长时间处于高压环境会使更多惰性气体溶解于人体脂肪组织,超出安全时限后,即使规范减压也难以完全排出。这种情况容易引发慢性减压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肝素等药物改善血液循环。

4、重复潜水

24小时内多次潜水会导致惰性气体在体内累积,增加气泡形成的风险。此类情况需严格遵循潜水间隔时间表,必要时使用布洛芬等抗炎药物缓解症状,并监测神经系统功能。

5、潜水装备问题

使用不合格或故障的呼吸装置可能导致气体比例失调,或紧急上升时供气中断。这类意外事件可能诱发急性减压病,需立即进入高压氧舱治疗,并配合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反应。

进行潜水活动时应严格遵循潜水表规定的深度和时间限制,上升速率控制在每分钟9米以内。潜水后出现关节痛、皮疹或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停止活动并前往具备高压氧治疗条件的医疗机构就诊。专业潜水员建议定期进行心血管功能和肺功能评估。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