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后减压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控制上升速度、规划潜水方案、保持水分、避免剧烈活动以及必要时吸氧等。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护手段能有效减少发病风险。
1、控制上升速度
潜水结束后需严格按照安全速率上升,通常不超过每分钟9米,上升过程中应在5米处进行3-5分钟安全停留。这种渐进式减压方式可使溶解在血液中的惰性气体缓慢释放,避免因压力骤降形成气栓。
2、规划潜水方案
使用潜水电脑表或潜水减压表计算免减压极限,控制单次潜水深度和时间。重复潜水时应留足水面间隔时间,建议间隔至少12小时以上,确保体内残余氮气充分排出。
3、保持充足水分
脱水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惰性气体通过肺泡排出。潜水前后24小时内应补充1.5-2升水分,避免饮用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料,这些饮品会加剧脱水状态。
4、避免剧烈运动
潜水后24小时内不宜进行重体力劳动、航空旅行或剧烈运动。身体活动会加速血液循环,可能促使隐匿的微气泡聚集形成栓塞,特别是在关节等低血流区域。
5、及时吸氧处理
出水后出现皮肤瘙痒、关节疼痛等早期症状时,应立即呼吸纯氧。高浓度氧气可提高肺泡与血液间的氮气分压梯度,促进惰性气体排出,建议使用面罩吸氧至少30分钟。
潜水者应参加正规潜水培训,掌握减压病发病机制与防护知识。建议使用经过校验的潜水设备,避免连续多日密集潜水。若出现肢体麻木、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前往具备高压氧舱的医疗机构诊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