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家禽或其分泌物、接触被污染的环境以及处理未加工禽类产品等途径传播给人类。具体传播方式包括以下三种:
1、直接接触感染家禽
当人类直接接触患病或死亡禽类的血液、唾液、粪便时,病毒可能通过眼结膜、鼻黏膜或皮肤破损处侵入人体。例如在宰杀、拔毛过程中未佩戴防护装备,手部沾染病毒后触摸面部就可能造成感染。
2、接触污染环境
禽流感病毒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数周,禽舍、运输工具、市场摊位等场所若被感染禽类的分泌物污染,人类接触这些物品后再触摸口鼻或眼睛,就可能引发感染。2022年某省禽流感疫情溯源显示,34%的感染者曾到访活禽市场。
3、处理未熟禽肉
在烹饪过程中接触生禽肉、内脏或蛋类时,若手部残留病毒且未彻底清洁,或食用未煮至75℃以上的禽类产品,病毒可能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研究证实H5N1病毒在冷冻禽肉中可存活300天以上。
为预防禽流感传播,建议接触活禽时佩戴手套和口罩,处理禽类后立即用肥皂洗手,禽肉及蛋类应彻底加热至全熟。若接触禽类后10天内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感染科就诊并进行病毒检测。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前往活禽交易市场,儿童、孕妇等高风险人群更需加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