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不正可能是遗传因素、不良用眼习惯、眼部疾病、外伤以及年龄因素等原因引起的。若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具体原因。
1、遗传因素
父母存在高度近视、远视或散光等情况时,子女可能因遗传导致眼球前后径异常、角膜曲率改变等,从而出现屈光不正。此类患者需定期复查视力,可通过佩戴框架眼镜或角膜接触镜矫正。
2、不良用眼习惯
长期近距离用眼、阅读时光线不足或持续使用电子屏幕,会导致睫状肌过度收缩引发调节痉挛,逐渐形成轴性近视。此类人群需改善用眼环境,每用眼40分钟休息10分钟,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阿托品滴眼液延缓近视进展。
3、眼部疾病
圆锥角膜因角膜中央变薄前凸,造成不规则散光;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密度增高,可能导致屈光状态改变。需通过角膜地形图、裂隙灯等检查确诊,前者可采用角膜交联术治疗,后者需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4、外伤
眼球钝挫伤可能引起晶状体脱位,导致高度散光或近视;角膜异物剔除后遗留瘢痕可造成不规则屈光不正。这种情况需要根据损伤程度选择配镜矫正或手术治疗,如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有晶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等。
5、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弹性逐渐下降,调节功能减弱会出现老视,属于屈光不正的特殊类型。患者可通过佩戴老花镜矫正,也可选择双焦点或渐进多焦点眼镜满足不同距离用眼需求。
日常应注意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避免在颠簸环境中用眼。若验光结果显示近视超过100度或散光超过75度,建议及时矫正。对于进展迅速的青少年近视,可在医生指导下联合角膜塑形镜和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