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屈光不正是怎样形成的病理机制

王安安 眼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三甲

屈光不正的形成主要与眼轴长度异常、屈光成分异常以及调节功能异常等病理机制有关。这些因素会导致光线无法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影响视力清晰度。

1、眼轴长度异常

正常眼轴长度约为24mm。若眼轴过长,光线焦点落在视网膜前方,形成轴性近视;若眼轴过短,焦点位于视网膜后方,则导致轴性远视。这种解剖结构的改变可能受遗传因素影响,也可能与儿童青少年时期眼球发育异常有关。

2、屈光成分异常

角膜曲率异常增大(如圆锥角膜)会引起角膜性散光或近视;晶状体屈光力增强(如核性白内障)会导致屈光性近视,而晶状体弹性下降(如老视)则可能引发调节能力减退。房水折射率改变、玻璃体混浊等眼部介质异常也会影响光线的正常折射。

3、调节功能异常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可使睫状肌持续收缩,导致调节痉挛,形成假性近视。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真性近视。此外,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引起房水渗透压变化,或眼部外伤导致晶状体位置改变(如晶状体半脱位),均可能破坏屈光系统的稳定性。

建议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症状时,及时进行医学验光、角膜地形图等专科检查。根据屈光类型选择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或屈光手术矫正,同时需注意保持合理用眼距离,避免在昏暗光线下长时间用眼。儿童青少年建议每6个月复查屈光状态。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