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动在医学上通常指消化道肌肉的节律性收缩运动,是食物消化和运输的重要生理过程。根据发生部位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食管蠕动、胃肠蠕动等类型,部分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异常蠕动现象。
1、食管蠕动
食管通过自上而下的波浪式收缩将食团推送至胃部,这种原发性蠕动由吞咽动作触发,继发性蠕动则用于清除残留食物。正常食管蠕动频率为3-4次/分钟,压力可达50-150mmHg,食管测压检查可精确评估其收缩强度和协调性。
2、胃肠蠕动
胃通过每分钟3次的节律性收缩研磨食物形成食糜,小肠通过分节运动和蠕动波促进消化吸收,大肠通过集团蠕动推动粪便向直肠移动。正常成人小肠蠕动速度为1-2cm/分钟,进食后肠鸣音约4-5次/分钟,可通过腹部听诊判断肠蠕动情况。
3、异常蠕动
病理性蠕动增强可见于肠易激综合征,表现为腹痛伴肠鸣亢进;蠕动减弱常见于术后肠麻痹,腹部X线可见肠管积气扩张;逆蠕动多发生在肠梗阻,超声检查可能发现肠内容物反流。严重异常蠕动可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甚至引发水电解质紊乱。
若出现持续腹痛、腹胀、排便异常等消化道症状,建议及时进行胃肠镜检查、腹部超声或胃肠动力检测。日常应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适当运动有助于维持正常胃肠蠕动功能。确诊病理性蠕动异常者需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