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脱氢酶偏高可能与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疾病相关,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生理性原因包括剧烈运动、妊娠或药物影响,病理性因素常见于肝脏疾病、心肌损伤、溶血性贫血或肌肉损伤等。
1、生理性原因
剧烈运动后肌肉细胞代谢活跃,可能导致乳酸脱氢酶短暂升高。妊娠期女性由于胎盘组织代谢活动增强,也可能出现该指标轻度上升。此外,服用他汀类降脂药或某些抗生素可能引起肌肉细胞损伤,导致酶释放入血。
2、肝脏疾病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等疾病会导致肝细胞破坏,细胞内的乳酸脱氢酶大量进入血液。患者可能伴有黄疸、肝区疼痛等症状,可通过护肝药物治疗,如复方甘草酸苷片、水飞蓟宾胶囊、双环醇片等,同时需进行抗病毒或保肝治疗。
3、心肌损伤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心肌细胞缺血坏死会释放大量乳酸脱氢酶,通常伴随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此类患者需立即进行冠脉介入治疗,并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替格瑞洛片等抗血小板药物,配合硝酸甘油缓解心绞痛。
4、血液系统疾病
溶血性贫血患者红细胞破裂时,细胞内酶释放会导致指标升高,可能伴有血红蛋白尿、黄疸等症状。需通过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免疫抑制剂治疗,严重者需进行输血或脾切除手术。
5、肌肉损伤
肌营养不良、横纹肌溶解症等疾病会导致骨骼肌细胞溶解,释放大量乳酸脱氢酶。患者可能出现肌痛、酱油色尿,治疗需静脉补液,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镇痛,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发现指标异常时,建议复查相关项目并完善肝功能、心肌酶谱、血常规等检查。避免自行解读结果,需由医生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及其他实验室数据进行综合诊断。若确诊为疾病因素,应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