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副作用主要包括皮肤反应、全身乏力、黏膜损伤、骨髓抑制以及消化道反应等。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放射剂量、照射部位及个人体质有关。
1、皮肤反应
放疗可能导致照射区域皮肤出现红斑、瘙痒、脱屑,严重时甚至出现溃疡或渗液。这是由于放射线损伤皮肤基底细胞所致。患者应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摩擦或使用刺激性护肤品。
2、全身乏力
约70%患者会在治疗中后期出现持续性疲倦感,可能与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及机体修复过程耗能有关。建议每日保证8小时睡眠,适当进行低强度活动如散步。
3、黏膜损伤
头颈部放疗常引发口腔黏膜炎,表现为口腔溃疡、吞咽疼痛。盆腔放疗可能导致直肠黏膜充血,出现里急后重感。可使用康复新液含漱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局部涂抹。
4、骨髓抑制
放射线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可能引起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建议每周检测血常规,当白细胞低于3×10⁹/L时,可遵医嘱使用利可君片、鲨肝醇片等升白药物。
5、消化道反应
腹部放疗易引发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约30%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这与肠道黏膜损伤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可遵医嘱使用昂丹司琼片缓解呕吐。
接受放疗期间应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阳光直射照射区域皮肤。每周体重监测不少于2次,若出现持续发热或便血等情况需立即报告医师。治疗结束后仍需定期复查,部分迟发性损伤可能在放疗后6个月至2年间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