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心监测是评估胎儿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其方法在不同妊娠阶段有所差异,通常包括早期妊娠、中晚期妊娠以及分娩期。
早期妊娠(孕12周前)
此阶段胎儿较小,主要采用经阴道超声或腹部超声监测胎心。经阴道超声在孕6-8周可观察到胎心搏动,敏感度较高;腹部超声则需在孕8周后通过多普勒技术探测胎心率,正常范围为110-160次/分。此阶段监测重点为确认胚胎存活及排除宫外孕。
中晚期妊娠(孕12周至分娩前)
孕20周后常规采用电子胎心监护仪(NST)进行无应激试验,通过腹部探头持续记录胎心率及宫缩变化,时长约20-40分钟。此阶段需关注胎心基线变异、加速及减速情况,结合胎动计数评估胎儿状态。高危妊娠者需增加监测频率,必要时进行生物物理评分或OCT试验。
分娩期(临产至胎儿娩出)
进入产程后实施持续性电子胎心监护,通过外监护(腹部探头)或内监护(胎儿头皮电极)获取数据。此阶段重点分析胎心率与宫缩的对应关系,识别晚期减速、变异减速等异常图形,同时结合羊水性状、产程进展等综合判断是否需紧急干预。
监测过程中需注意环境温度、孕妇体位及药物影响等因素。若发现胎心过缓、过速或变异消失等异常,应及时采取改变体位、吸氧等措施,必要时终止妊娠。建议孕妇遵医嘱定期监测,出现胎动异常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