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感染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至宿主的路径,通常包括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空气传播、消化道传播、血液传播及垂直传播等方式。了解传播途径有助于针对性预防感染。
1、直接接触传播
病原体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直接接触传播,如握手、性接触或接触感染者的分泌物。例如单纯疱疹病毒可通过皮肤破损处进入人体,引起局部疱疹。日常需避免接触感染者体液或伤口。
2、飞沫传播
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携带病原体,如流感病毒、结核杆菌等。飞沫颗粒较大,传播距离通常在1米内,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3、空气传播
病原体附着在气溶胶颗粒中,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如麻疹病毒、水痘病毒。此类传播范围广,在密闭空间易引发群体感染,通风换气和使用高效空气过滤系统能减少传播。
4、消化道传播
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传播,如霍乱弧菌、甲型肝炎病毒。常见于生食未洗净蔬果或饮用未消毒水,充分加热食物和饮用洁净水是重要预防措施。
5、血液传播
通过输血、共用注射器或破损皮肤接触感染者血液传播,如乙肝病毒、HIV病毒。规范医疗器械消毒、避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可阻断此类传播链。
若存在疑似感染症状或高风险暴露史,建议及时至感染科就诊,完善病原学检测。日常生活中注意手卫生、饮食安全和环境消毒,多数传染性疾病可通过切断传播途径有效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