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器操作不当可能引起黏膜损伤、出血、感染、喉部水肿或痉挛以及误吸等损伤,需及时规范处理。常见的损伤类型与操作错误导致的局部刺激、消毒不当或手法过重等因素相关。
1、黏膜损伤
吸痰过程中若负压过大或动作粗暴,吸痰管可能直接摩擦呼吸道黏膜,导致黏膜红肿、破损。患者可能出现疼痛或痰中带血丝,需遵医嘱使用康复新液、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等促进黏膜修复。
2、出血
反复抽吸或导管插入过深可能损伤血管,引发鼻咽部或气管黏膜出血。少量出血可通过局部冷敷缓解,出血量较大时可遵医嘱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酚磺乙胺片等止血药物。
3、感染
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或器械消毒不彻底时,细菌可能通过吸痰管进入呼吸道,增加肺部感染风险。确诊感染后需根据病原体类型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治疗。
4、喉部水肿或痉挛
导管反复刺激喉部可能导致组织水肿或声门痉挛,表现为呼吸困难、喘鸣音。急性发作时可遵医嘱使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硫酸沙丁胺醇雾化溶液缓解症状。
5、误吸或窒息
操作时未及时清除分泌物或体位不当,可能导致分泌物误入支气管引发窒息。需立即停止操作并采取头低足高位引流,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术等急救措施。
使用吸痰器前应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正确负压值设置和插入深度。操作后需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若出现持续性咳嗽、呼吸困难或发热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