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肠炎患者通常会出现腹痛、腹泻、发热、恶心呕吐以及脱水等典型症状,需及时就医处理。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情加重。
1、腹痛
细菌性肠炎引起的腹痛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呈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钝痛,排便后可能暂时缓解。腹痛程度与感染严重程度相关,剧烈疼痛可能提示肠道黏膜损伤较重。
2、腹泻
典型表现为每日排便次数超过3次,粪便呈水样或糊状,可能伴有黏液、脓血。霍乱弧菌感染可导致米泔水样便,志贺菌感染易出现里急后重感。持续腹泻超过48小时需警惕电解质紊乱。
3、发热
体温常升高至38-39℃,沙门氏菌感染可能出现稽留热,部分患者伴寒战。婴幼儿持续高热可能诱发热性惊厥,体温超过39.5℃需立即物理降温并就医。
4、恶心呕吐
常见于发病初期,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出现胆汁样呕吐。频繁呕吐会导致体液丢失,儿童患者更易因呕吐引发代谢性酸中毒。
5、脱水
由于体液经肠道大量丢失,可能出现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症状。重度脱水会引起意识模糊、血压下降,婴幼儿前囟凹陷是重要观察指标。
出现血便、持续高热不退、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意识改变等情况时,应立即前往感染科或急诊就诊。治疗期间需饮用含电解质的补液盐,避免摄入乳制品和高纤维食物。所有抗菌药物均需在便培养及药敏试验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止泻药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