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哪些人群易患下肢深静脉血栓

赵艳平 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长期卧床患者、术后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孕妇及肥胖人群等。这类人群因血液流动缓慢、凝血功能异常或血管损伤等因素,易形成血栓。

1、长期卧床患者

因疾病或外伤导致长期卧床时,下肢肌肉活动减少,静脉血流速度显著减慢,血液易在深静脉内淤滞。此外,瘫痪患者因下肢完全无法活动,血栓风险更高,常见于脑卒中、脊髓损伤患者。

2、术后患者

骨科手术如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手术创伤会激活凝血系统,同时术后制动导致血流缓慢。腹腔或盆腔大手术可能直接压迫髂静脉,影响下肢静脉回流。统计显示,骨科大手术后未预防性抗凝者,血栓发生率可达40%-60%。

3、恶性肿瘤患者

肿瘤细胞释放促凝物质如组织因子,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化疗药物会损伤血管内皮,乳腺癌、肺癌、胰腺癌患者血栓风险尤为突出。肿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是普通人群的4-7倍。

4、妊娠期及产后女性

妊娠期孕激素升高导致静脉扩张,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下肢静脉压增高。围产期凝血因子增加、抗凝物质减少,产后6周内血栓风险持续存在,剖宫产较顺产风险更高。

5、肥胖人群

体重指数超过30kg/m²者,腹部脂肪压迫影响静脉回流。肥胖者常伴有脂代谢异常,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可损伤血管内皮。研究证实,肥胖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较体重正常者增加2-3倍。

存在上述危险因素者,建议定期进行下肢血管超声筛查。日常应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时活动下肢5-10分钟,穿着医用弹力袜改善静脉回流。术后患者需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肿瘤患者应定期监测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