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是心肌组织的炎症性疾病,通常由感染、自身免疫反应或毒素损伤等因素引起,常见症状包括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其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以及重症支持治疗。
1、诊断方法
心肌炎的确诊需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评估。实验室检查常包括心肌酶谱检测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可反映心肌损伤;病毒血清学检测有助于明确感染源。心电图可能显示ST-T改变或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如心室壁运动减弱。心脏磁共振成像能更敏感地检测心肌水肿或纤维化,对于疑似病例具有重要价值。必要时需进行心内膜心肌活检,但临床实际应用较少。
2、一般治疗
急性期需严格卧床休息2-4周,减少心脏负荷,重症患者需持续心电监护。饮食以低盐、高蛋白、易消化为主,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3-5克。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运动3-6个月。对于合并心力衰竭者需限制每日液体入量,通常控制在1500-2000毫升。
3、药物治疗
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可选用干扰素α或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治疗包括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剂量通常为2g/kg分2-5日给予。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暴发性心肌炎或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常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3-5天后改为泼尼松口服。心力衰竭患者需联合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如呋塞米、培哚普利和美托洛尔。心律失常者可选用胺碘酮或普罗帕酮。
4、重症治疗
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心源性休克时,需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机械辅助循环维持时间通常为7-14天。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需临时心脏起搏,植入永久起搏器比例约为5%-10%。终末期患者应考虑心脏移植,术后5年存活率可达70%。
心肌炎患者康复期间应避免过度劳累,建议每3个月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若出现持续胸痛、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下肢水肿加重,需立即就诊。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特别是免疫抑制剂使用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疫苗接种可预防特定病原体感染,建议流感疫苗每年接种,肺炎疫苗每5年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