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正常心跳次数通常比成年人快,不同年龄阶段会有差异。新生儿时期心率最快,之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慢。家长在监测时应注意孩子处于安静状态,避免因哭闹、活动等因素影响测量结果。
1、新生儿(出生至28天)
正常心率为120~160次/分。此阶段心脏发育尚未完善,需要通过较快心率维持循环需求。若持续低于100次/分或高于180次/分,可能提示缺氧或感染等情况。早产儿心率通常波动范围更大。
2、婴儿期(1个月至1岁)
安静状态下心率为110~130次/分。此阶段迷走神经张力逐渐增强,心率较新生儿期有所下降。需注意发热时每升高1℃,心率可能增加10~20次/分。若清醒时持续超过160次/分,建议及时就诊。
3、幼儿期(1~3岁)
正常心率为100~120次/分。随着心脏结构和自主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心率逐渐接近学龄前儿童水平。剧烈哭闹时可能出现一过性心律不齐,但平静后应在10分钟内恢复正常节律。
测量时应选择孩子安静、未进食的状态,采用听诊器心尖部听诊或触摸桡动脉搏动的方法,持续计数1分钟。若发现心率持续异常,或伴随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等症状,建议及时到儿科进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日常需注意观察孩子活动耐力及生长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