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包括产前检查、Rh免疫球蛋白注射、光照疗法、药物治疗以及换血治疗等措施。具体方案需根据溶血类型和严重程度制定。
1、产前检查
对于有新生儿溶血风险的孕妇,需在孕期定期检测血型抗体效价。若母亲为Rh阴性血型且父亲为Rh阳性,需在孕26-28周进行抗体筛查,必要时每4周复查一次,早期发现致敏风险。
2、Rh免疫球蛋白注射
Rh阴性血型孕妇在流产、羊水穿刺或分娩Rh阳性胎儿后,需在72小时内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可阻断母体产生抗Rh抗体,降低下一胎发生溶血的概率达90%以上。
3、孕期监测
发现胎儿贫血时可通过超声多普勒监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严重者需进行宫内输血。孕34周后若胎儿肺成熟可考虑提前分娩,避免宫内严重溶血。
4、光照疗法
出生后出现黄疸的新生儿需进行蓝光照射治疗,通过波长425-475nm的光线将脂溶性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促进经胆汁和尿液排泄,通常每24小时可降低胆红素30-50μmol/L。
5、药物治疗
重症患儿可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1g/kg)阻断溶血进程,配合白蛋白增加胆红素结合能力。苯巴比妥可诱导肝酶活性,促进胆红素代谢,常用剂量为5mg/kg/d。
6、换血治疗
当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或出现胆红素脑病征兆时,需采用双倍血量换血疗法。Rh溶血选择Rh阴性且ABO同型血,ABO溶血则用O型红细胞与AB型血浆的混合血。
出现皮肤黄染、嗜睡、拒奶等表现应及时就诊,所有治疗均需在新生儿科医师指导下进行。母乳喂养者需监测黄疸变化,避免发生核黄疸等严重并发症。定期随访听力、神经系统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