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新生儿溶血症由哪些病因引起

刘洋 儿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新生儿溶血症的病因可能与母婴血型不合、红细胞酶缺乏、红细胞膜缺陷、感染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等有关。该病主要表现为黄疸、贫血等症状,需及时明确病因并治疗。

1、母婴血型不合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如母亲为O型血而胎儿为A型或B型血,或母亲Rh阴性而胎儿Rh阳性。母体产生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红细胞破坏。此类患儿出生后可能出现严重黄疸,需通过蓝光治疗、换血疗法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方式干预。

2、红细胞酶缺乏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是典型代表。此类患儿接触樟脑丸、磺胺类药物等氧化性物质时,红细胞易破裂溶血。治疗需立即停用诱因物质,严重时需输血,并遵医嘱使用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

3、红细胞膜缺陷

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因红细胞膜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细胞膜结构异常,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在脾脏中被大量破坏。新生儿期以纠正贫血为主,必要时需输注洗涤红细胞,严重病例后期可能需脾切除治疗。

4、感染因素

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宫内感染可破坏胎儿红细胞,弓形虫、梅毒螺旋体等病原体也可引发溶血。此类患儿需进行抗感染治疗,如使用青霉素驱梅治疗,同时需输注丙种球蛋白增强免疫力。

5、遗传因素

α-地中海贫血、β-地中海贫血等血红蛋白病,因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重型患儿需定期输血维持血红蛋白水平,并配合去铁胺等铁螯合剂预防铁过载。

出现皮肤黄染、嗜睡、吃奶差等表现时,建议立即进行血常规、溶血筛查、血型抗体检测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需在新生儿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光照疗法、药物或输血治疗,避免发生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