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血吸虫病是如何通过水源传播的

史宇飞 感染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血吸虫病主要通过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源传播,常见原因包括疫水接触、中间宿主的存在以及粪便污染水源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虫卵或尾蚴进入水体,最终感染人体。

1、疫水接触

血吸虫尾蚴是幼虫阶段,可漂浮于水面。当人体皮肤直接接触含有尾蚴的疫水时,尾蚴可在数秒内穿透皮肤角质层,进入皮下血管或淋巴管,随后随血液循环迁移至肝脏、肠道等部位发育为成虫。接触疫水的常见行为包括涉水劳作、游泳、洗衣等。

2、中间宿主的存在

钉螺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虫卵随患者粪便排入水体后,在适宜温度下孵化为毛蚴,毛蚴侵入钉螺体内发育为母胞蚴、子胞蚴,最终生成大量尾蚴。含有钉螺的水域可长期释放尾蚴,造成水源持续性污染。钉螺多孳生于缓流的河沟、稻田、池塘等淡水环境。

3、粪便污染水源

患者或感染动物的粪便中含有血吸虫卵,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直接排入河流、沟渠等水体,虫卵在20-30℃的水温中经12-24小时孵化出毛蚴。毛蚴感染钉螺后,完成后续发育阶段。农村地区露天厕所、牲畜粪便管理不当会加剧水源污染。

为预防血吸虫病传播,应避免接触疫水,必要时穿戴防护装备。改善卫生设施,对粪便进行密封发酵处理。疫区需开展灭螺工作,采用化学药物或环境改造消除钉螺孳生地。若接触疫水后出现发热、皮疹、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病原学检查。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