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感染与血小板减少有何关联

汤多壮 血液内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感染与血小板减少的关联可能与病原体直接破坏、免疫反应或骨髓抑制等因素有关。常见原因包括病毒抑制巨核细胞生成、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以及凝血功能异常等,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1、病原体直接破坏血小板

部分病毒感染如登革热、EB病毒等,其病原体可直接侵袭血小板或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加速。例如登革病毒通过抑制巨核细胞分化,使血小板数量显著下降。

2、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

某些细菌或病毒感染会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血小板抗体或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抗体错误攻击自身血小板,常见于幽门螺杆菌感染、HIV感染等,可通过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相关抗体。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严重细菌感染如脓毒症、脑膜炎球菌血症等可能引发凝血系统异常激活,导致血小板在微血管内大量消耗。此时常伴随纤维蛋白原下降、D-二聚体升高等实验室指标异常。

4、骨髓造血功能抑制

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等可感染骨髓基质细胞,抑制巨核细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此类患者骨髓穿刺检查可见巨核细胞数量减少或成熟障碍。

若感染后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等血小板减少症状,建议及时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病原学检查。明确感染类型后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监测血小板动态变化,必要时需输注血小板或使用免疫球蛋白等支持治疗。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