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偏低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心脏疾病、内分泌疾病、感染等因素有关。部分人群因体质原因长期处于低血压状态,通常没有明显不适;但病理性低血压常伴随头晕、乏力等症状,需及时查明原因。
1、生理性原因
部分体型瘦弱的女性可能因遗传因素存在体质性低血压,血压测量值持续低于90/60mmHg但无不适症状。长时间站立、体位突然改变引发的体位性低血压,多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异常有关,表现为眼前发黑、眩晕等脑供血不足症状。大量出汗、腹泻等原因引起的脱水状态,可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造成暂时性血压降低。
2、心脏疾病
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疾病会降低心脏泵血能力,导致心输出量显著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心肌收缩力下降,可能突发低血压甚至休克。此类患者常伴有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需使用地高辛片、硝酸甘油片、呋塞米片等药物改善心功能。
3、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代谢率降低,可能出现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患者因醛固酮分泌不足,易引发低钠血症和低血压。这类患者需遵医嘱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氢化可的松片、氟氢可的松片等激素替代治疗,同时需定期监测电解质水平。
4、严重感染
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等重症感染状态下,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可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渗漏,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这种情况需立即进行液体复苏,并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等抗感染和升压药物。
若血压偏低伴有心悸、意识模糊等异常表现,或持续不能恢复正常,建议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甲状腺功能、血常规等检查。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缓慢改变体位,保证水分和电解质摄入,存在基础疾病者需规律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