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炎引起的腹泻可通过饮食调理、补充水分、调节肠道菌群、药物治疗以及生活习惯调整等方式进行改善。具体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因遵医嘱选择合适的方法。
1、饮食调理
腹泻期间需减少肠道负担,选择低脂、低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蒸熟的胡萝卜等。避免生冷、辛辣、高糖及乳制品,防止刺激肠道黏膜加重腹泻症状。少食多餐有助于营养吸收。
2、补充水分
腹泻会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可口服补液盐溶液补充钠、钾等元素。若伴有呕吐或严重脱水,需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调节肠道菌群
可遵医嘱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帮助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发酵食品如酸奶(无乳糖型)也可辅助调节菌群。
4、药物治疗
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需用诺氟沙星胶囊、头孢克肟片等抗生素。腹泻严重时可短期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但需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腹痛者可遵医嘱用消旋山莨菪碱片解痉。
日常需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加重肠蠕动。腹泻期间保持肛周清洁,排便后可用温水清洗。若出现发热超过38.5℃、血便、持续呕吐或每日腹泻超过10次,应立即就医进行血常规、粪便培养等检查。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服用止泻药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