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的常见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异常、肠道菌群失调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该病属于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建议患者尽早就诊明确具体病因。
1、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NOD2、IL23R等基因突变,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或免疫调节异常。这类患者往往有家族聚集发病倾向,直系亲属患病风险较常人高4-20倍。
2、免疫异常
当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时,T淋巴细胞会错误攻击肠道上皮细胞,释放大量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等炎性介质,引发肠道持续性炎症反应。临床上常用硫唑嘌呤片、环孢素软胶囊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3、肠道菌群失调
拟杆菌、厚壁菌等有益菌数量减少,而大肠埃希菌、艰难梭菌等致病菌过度增殖,可能通过激活Toll样受体通路诱发炎症。治疗时可选用甲硝唑片、盐酸万古霉素胶囊等抗生素调节菌群。
4、环境因素
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等因素可能破坏肠道黏液层,使病原微生物更易接触肠黏膜。数据显示吸烟者克罗恩病发病率较非吸烟者高2倍,而低纤维饮食人群患病风险增加50%。
若出现持续腹泻、腹痛、便血等炎症性肠病典型症状,建议及时到消化内科进行肠镜、粪便钙卫蛋白检测等检查。确诊后需严格遵循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龙片等药物,避免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日常需注意低渣饮食并定期复查肠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