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散光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但用眼习惯、眼部疾病等后天因素也会影响其发生和发展。具体是否由遗传引起需结合个体情况进行判断。
1、遗传因素
散光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尤其是中高度散光。若父母存在散光,子女的患病风险可能增加,可能与角膜或晶状体的先天形态异常有关。这类散光通常在儿童期即可被发现,需通过医学验光确诊。
2、用眼习惯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阅读姿势不当、环境光线不足等因素可能导致眼外肌调节失衡,进而诱发或加重散光。例如侧躺玩手机会造成单侧眼压异常,可能改变角膜曲率,形成暂时性或永久性散光。
3、眼部病变
圆锥角膜、眼睑血管瘤、角膜瘢痕等器质性病变可直接改变角膜形态,这类继发性散光与遗传无关。眼部外伤、手术并发症等后天损伤也可能破坏眼球结构,导致散光度数增加。
建议学龄期儿童及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视力筛查,出现视物模糊、重影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日常生活中需保持正确用眼姿势,避免揉眼等可能损伤角膜的行为,强光环境下应佩戴合格太阳镜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