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遇到厌奶期时,通常可以通过调整喂养环境、按需喂养、检查口腔情况、增加活动量以及母亲调整饮食等方式改善。婴儿厌奶期可能与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原因有关,需结合具体情况处理。
1、调整喂养环境
喂养时应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强光、噪音等外界干扰。部分婴儿在嘈杂环境中易分心,导致吃奶不专心。可尝试固定喂奶位置,减少周围人员走动,帮助婴儿集中注意力。
2、按需喂养
避免过度频繁喂奶或强迫进食,需观察婴儿饥饿信号,如张嘴觅食、吮吸手指等表现后再喂养。两次喂奶间隔可适当延长至3-4小时,给予消化吸收的时间。若婴儿拒绝时需暂停,避免产生抵触情绪。
3、检查口腔情况
需观察婴儿口腔是否存在鹅口疮、溃疡等病变。此类疾病可能造成吸吮疼痛,导致厌奶。若发现黏膜白斑或破损,可遵医嘱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康复新液、开喉剑喷雾剂等药物局部治疗。
4、增加活动量
白天可通过俯卧抬头、被动操等运动消耗婴儿体力,促进食欲。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接触新鲜空气,也有助于改善进食状态。但需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影响进食。
5、母亲调整饮食
哺乳期母亲需保持饮食清淡,避免摄入过多高脂肪或辛辣食物。乳汁味道改变可能影响婴儿接受度。建议多摄入优质蛋白和新鲜果蔬,保证乳汁营养均衡。
若调整后仍持续拒奶超过2周,或伴随发热、哭闹、体重下降等症状,需及时就诊排除牛奶蛋白过敏、感染性疾病等病理因素。日常喂养时需保持耐心,避免强迫进食,可通过更换哺乳姿势、增加肌肤接触等方式提升婴儿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