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腰椎穿刺的临床作用是什么

龚飞鹏 骨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省人民医院 三甲

腰椎穿刺的临床作用主要包括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评估脑脊液压力、检测蛛网膜下腔出血、辅助肿瘤或脱髓鞘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性引流或给药。该操作通过获取脑脊液样本或调节颅内压力,帮助医生明确病因并制定治疗方案。

1、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腰椎穿刺可通过分析脑脊液成分判断是否存在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例如,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常出现白细胞增多、蛋白升高及糖含量降低,结合病原学检测可明确感染类型。

2、评估脑脊液压力

穿刺时连接测压管可直接测量颅内压力,帮助诊断高颅压综合征或低颅压头痛。正常成人脑脊液压力为70-180mmH2O,压力异常可能提示脑水肿、静脉窦血栓或脑脊液漏等疾病。

3、检测蛛网膜下腔出血

当CT检查阴性时,脑脊液中出现均匀血性液体或黄变现象,结合红细胞逐渐减少、胆红素升高的特点,可确诊隐匿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准确率可达95%以上。

4、辅助肿瘤或脱髓鞘疾病诊断

脑脊液中检测到肿瘤细胞可确诊脑膜癌病,寡克隆区带阳性及IgG指数升高有助于多发性硬化诊断。特定肿瘤标志物如β2微球蛋白对淋巴瘤脑膜转移具有提示价值。

5、治疗性引流或给药

通过定期引流脑脊液可缓解正常颅压脑积水症状,鞘内注射化疗药物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疗效。此外,注射造影剂可协助脊髓病变影像学检查。

进行腰椎穿刺需严格掌握适应症,术后应保持平卧位4-6小时以预防低颅压性头痛。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或颅内占位性病变者需谨慎操作,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