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压缩性骨折后的功能锻炼需根据恢复阶段进行,常见方法包括早期卧床锻炼、腰背肌锻炼、佩戴支具、物理治疗以及循序渐进活动等,需严格遵医嘱执行。
1、早期卧床锻炼
骨折急性期需绝对卧床,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踝泵运动及直腿抬高训练。踝泵运动通过勾脚、绷脚活动踝关节,每小时重复10-15次,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直腿抬高训练需保持膝关节伸直,缓慢抬高下肢至30度,维持5秒后放下,每日2-3组,每组10次,可预防肌肉萎缩。
2、腰背肌锻炼
伤后3-4周可逐步开展五点支撑法,即仰卧位用头、双肘及双足跟支撑抬臀,维持5-10秒后放松。6周后过渡到三点支撑法,仅用头及双足跟支撑抬臀。8周后可尝试俯卧位飞燕式训练,通过抬起头部和下肢强化腰背肌力量,需注意动作幅度由小到大。
3、佩戴支具
骨折稳定后需在医生指导下佩戴定制腰围或支具,通常每日佩戴4-6小时。下床活动时应保持腰部中立位,避免久坐久站,坐立时需使用有靠背的椅子,站立时双下肢交替踩踏10cm高台阶缓解腰部压力。
4、物理治疗
恢复期可配合热敷、超短波等物理治疗,每次20分钟,每周3次,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水中运动训练可通过浮力减轻腰椎负荷,建议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侧向行走、踏步等低强度训练,水温宜保持在32-34℃。
5、循序渐进活动
骨折愈合后需逐步增加活动量,从站立平衡训练过渡到扶助行器行走,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3个月后可尝试慢速倒走训练,注意选择平坦场地,家属需陪同防护。半年内避免跳跃、转体等剧烈运动,弯腰取物时应采取屈髋屈膝姿势。
功能锻炼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锻炼强度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建议加强钙和维生素D摄入,每日晒太阳20-30分钟,睡眠时选择硬板床并保持脊柱轴线平直。若锻炼过程中出现下肢麻木或疼痛加剧,应立即停止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