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通过血液接触传播的风险一般较高,但具体风险需结合接触方式和病毒载量等因素综合判断。若接触的血液中乙肝病毒载量较高,或存在皮肤黏膜破损等情况,感染风险会明显增加。
1、接触方式
输血、手术、共用针具或侵入性医疗操作等直接血液暴露行为,传播乙肝病毒的风险较大。尤其是输入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感染概率可达30%~50%。
2、病毒载量
感染者血液中的乙肝病毒载量越高,接触后传播风险越大。处于乙肝活动期的患者血液传染性较强,少量血液接触也可能导致感染。
3、暴露后处理
未接种疫苗者发生血液接触后,及时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和疫苗全程接种,可将感染风险降低90%以上。若接触后24小时内未采取阻断措施,感染风险显著上升。
日常接触如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残留血液的物品,或接触皮肤伤口渗出的微量血液,理论上存在感染可能,但实际传播概率较低。建议接触乙肝患者血液后立即用肥皂水冲洗,及时就医检测乙肝两对半。高危人群应接种疫苗并定期检测抗体水平,医务人员需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做好职业暴露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