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患者或携带者的检查频率需根据病情和治疗阶段进行调整,一般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常规监测。对于未治疗的携带者、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者以及肝硬化高风险人群,检查间隔可能有所不同,需结合个体情况制定方案。
1、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若处于免疫耐受期且肝功能正常,通常建议每6个月复查一次。主要检查项目包括乙肝五项、HBVDNA载量、肝功能(ALT/AST)以及肝脏超声。此阶段病毒复制活跃但肝损伤较轻,定期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抗病毒治疗期间患者
正在服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药物的患者,需每3个月检测HBVDNA和肝功能,评估治疗效果。治疗初期建议每月复查肾功能(如使用替诺福韦),治疗6个月后若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可延长至每6个月检查。出现耐药迹象需立即进行病毒耐药突变检测。
3、肝硬化或肝癌高危人群
已发生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的患者,除每3个月检测常规项目外,需每6个月进行甲胎蛋白(AFP)检测和肝脏弹性成像检查。有肝癌家族史者建议联合增强CT或MRI检查,40岁以上患者需增加检查频次至每4~6个月。
乙肝感染者应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在感染科或肝病专科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随访方案。日常需严格禁酒,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疫苗接种者需在完成接种程序后1~2个月检测抗体滴度,确保达到有效保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