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属于病毒性肝炎的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其确诊需结合血清学检查、病毒学检测及影像学评估。检测方法包括乙肝两对半、HBVDNA检测、肝功能检查等。
1、乙肝两对半检测
这是最常用的筛查手段,通过检测血液中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五项指标,可明确病毒感染状态。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提示慢性感染,HBsAb阳性则表明具有免疫力。
2、HBVDNA定量检测
该检测通过PCR技术直接测定血液中病毒载量,灵敏度达20IU/mL。病毒载量超过2000IU/mL且伴随ALT升高时,提示存在活动性病毒复制,是启动抗病毒治疗的重要依据。
3、肝功能检查
主要检测ALT、AST、胆红素等指标。ALT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且排除其他肝损因素时,结合病毒学证据可诊断为乙肝活动期。部分患者会出现白蛋白降低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4、肝脏超声检查
高频超声可检测肝实质回声改变、门静脉宽度及脾脏肿大情况。约30%慢性乙肝患者会出现肝脏表面欠光滑、实质回声增粗等典型改变,有助于评估纤维化程度。
5、肝组织活检
作为诊断金标准,通过病理学检查可准确判断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典型病理特征包括肝细胞气球样变、点灶状坏死及淋巴细胞浸润,G2S2以上建议抗病毒治疗。
确诊乙肝需综合多项检测结果,建议在感染科或肝病专科就诊。日常应避免饮酒,定期复查肝功能及病毒载量,抗病毒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疫苗接种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手段,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抗体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