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酐作为化学原料,对人体可能造成呼吸道刺激、皮肤腐蚀、眼部损伤等危害,长期接触还可能引发系统性健康风险。其强腐蚀性和挥发性特性需引起重视,相关操作应严格遵循安全规范。
1、呼吸道刺激
乙酸酐具有较强挥发性,吸入其蒸气会直接刺激呼吸道黏膜。轻者出现咳嗽、咽部灼痛等症状,重者可导致化学性支气管炎,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等反应,高浓度暴露可能诱发肺水肿。
2、皮肤腐蚀
接触液态乙酸酐会引起皮肤蛋白质变性,导致接触部位出现脱水性腐蚀。初期表现为皮肤发白、灼热感,随后形成黄色痂皮,深度接触可能造成溃疡,创面愈合缓慢且易继发感染。
3、眼部损伤
该物质与眼表接触后迅速与泪液发生水解反应,释放乙酸并产生放热效应。轻者引发结膜充血、畏光流泪,严重时可导致角膜上皮脱落,出现视力模糊甚至角膜混浊等不可逆损伤。
4、误食中毒
口服后会在消化道内水解生成乙酸,导致口腔至胃部的化学性灼伤。中毒者会出现剧烈腹痛、呕吐血性物等症状,严重时可并发消化道穿孔、代谢性酸中毒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5、长期健康影响
职业性长期接触可能引起慢性结膜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动物实验表明,长期吸入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并存在肝肾损伤风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其列为3类致癌物。
接触乙酸酐时应佩戴防毒面具、护目镜和耐酸碱手套,操作环境需保持通风。若发生皮肤接触,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眼部接触需持续冲洗并尽快就医。储存时应避免与强氧化剂混放,泄漏处理需使用碱性物质中和。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脱离接触环境,并寻求专业医疗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