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阻断措施主要包括产前管理、新生儿免疫接种、抗病毒治疗、分娩方式选择以及母乳喂养指导等科学方法。通过规范化的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1、产前管理
孕妇应在孕早期常规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明确病毒载量水平。高病毒载量孕妇(HBVDNA≥2×10^5IU/ml)需在妊娠24-28周启动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替诺福韦酯或替比夫定,这两种药物均属于妊娠B级药物,具有较好的母婴安全性。
2、新生儿免疫接种
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需完成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联合免疫。按照0、1、6个月方案完成三针乙肝疫苗接种,可使95%以上的婴儿产生保护性抗体。体重小于2000g的早产儿需在出生后1个月补种疫苗。
3、抗病毒治疗干预
对于孕期未接受抗病毒治疗但存在高病毒载量的产妇,在新生儿规范接种疫苗的基础上,需持续监测婴儿乙肝表面抗原和HBVDNA水平至7月龄。若发生免疫接种失败,需及时进行抗病毒补救治疗。
4、分娩方式选择
现有研究显示剖宫产并不能进一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因此分娩方式应根据产科指征决定。自然分娩过程中需做好会阴保护,避免胎儿皮肤黏膜损伤,减少含有病毒的母血或分泌物接触风险。
5、母乳喂养指导
经规范免疫预防后,母乳喂养不会增加传播风险。但乳头皲裂出血或婴儿口腔溃疡时应暂停哺乳。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产妇需在医生指导下评估用药安全性。
实施上述阻断措施后,母婴传播率可从未干预状态下的30%降至1%以下。建议孕妇在孕早期建立规范的产前检查档案,感染科与产科需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根据病毒载量水平制定个体化阻断方案。新生儿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后,需在7-12月龄时进行血清学检测确认免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