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可能与压力过大有关,但也涉及遗传因素、脑化学物质失衡、性格特质以及重大生活事件等多种原因。其病因复杂,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压力过大
长期处于高强度压力下可能导致神经递质分泌紊乱,例如皮质醇水平持续升高会抑制5-羟色胺的产生。这种情况容易引发情绪调节障碍,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核心症状。此类患者常需通过心理咨询配合抗抑郁药物干预。
2、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抑郁症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常人高2-4倍。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SLC6A4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易感性密切相关。这类患者往往需要更长期的药物维持治疗,常用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等SSRI类药物。
3、脑化学物质失衡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浓度异常会影响边缘系统功能,导致情感调节中枢失调。临床上通过文拉法辛等SNRI类药物调节递质水平,可改善约60%患者的症状。
4、性格特质
具有过度自我批评、完美主义倾向或情感依赖性人格特质的个体,在遭遇挫折时易形成认知扭曲。这类人群适合接受认知行为疗法,通过修正消极思维模式来预防抑郁发作。
5、重大生活事件
丧偶、失业等创伤性事件引发的持续性应激反应,可能造成海马体体积缩小等器质性改变。此类患者除药物治疗外,结合家庭系统治疗可获得更好预后。
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等症状,建议尽早就诊精神心理科。临床治疗通常采用药物与心理治疗结合的方式,具体方案需经专业评估后制定。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但切勿自行服用抗抑郁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