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其具体机制涉及基因多态性、家族聚集性以及表观遗传学变化等方面。以下从遗传学角度分析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1、基因多态性
部分基因的变异可能增加抑郁症易感性。例如,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SLC6A4)的多态性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再摄取效率,导致情绪调节功能异常。研究表明,携带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在遭遇应激事件时,抑郁症发病风险显著升高。
2、家族聚集性
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风险较普通人群高2-3倍。双生子研究显示,同卵双胞胎的同病率约为40%,显著高于异卵双胞胎的10-20%,提示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这种遗传易感性并非绝对,需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才会显现。
3、表观遗传学变化
环境压力可能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机制调控基因表达。孕期母体应激、童年创伤等经历可引起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等关键基因的表观遗传改变,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从而增加成年后抑郁风险。
目前认为抑郁症的遗传度约为30-40%,属于多基因遗传病。若家族中有抑郁症病史,建议关注早期情绪变化,必要时可通过基因检测评估风险,但需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结合心理评估综合判断。日常生活中保持规律作息、加强社会支持有助于降低发病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