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成因涉及生理和心理多方面的复杂机制,通常不能简单归因于单一因素。现有研究表明,该疾病是生物基础与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常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1、生理因素
大脑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的代谢异常是重要发病基础,功能性磁共振显示患者前额叶皮层、海马等脑区存在体积缩小或活动异常。遗传学研究提示直系亲属患病风险较常人高2-3倍,部分基因多态性可能增加易感性。
2、心理因素
重大创伤事件引发的应激反应可能诱发疾病,如童年虐待经历者的患病率较常人高4倍以上。具有神经质人格、过度自我批评等心理特质的群体更易患病,负性认知模式会持续强化抑郁状态。
3、社会因素
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个体,其患病风险显著增高。研究显示失业人群的抑郁发病率是在职者的2.4倍,提示环境压力对心理状态的塑造作用。
当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核心症状时,建议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通过规范化的抗抑郁药物(如SSRIs类)联合认知行为治疗,配合社会支持系统重建,多数患者可获得显著改善。早期识别和系统干预对打破生理心理交互作用的恶性循环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