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其原理主要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目的。中医理论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针灸通过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等方式恢复气血平衡。
1、疏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当经络阻滞时会导致局部气血瘀滞。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促进气血在经络中的流通。例如针刺合谷穴可缓解手部气血不畅引起的麻木,足三里穴能改善脾胃气机升降。
2、调和阴阳
中医将人体视为阴阳动态平衡的整体。针灸能通过补泻手法调节阴阳偏盛偏衰,如太溪穴滋补肾阴缓解阴虚火旺,大椎穴疏散阳热治疗外感发热。现代研究发现穴位刺激可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
3、扶正祛邪
针灸通过特定配穴增强正气抵御外邪。艾灸关元穴可温补元阳提高免疫力,针刺风池穴疏散风邪改善感冒症状。研究表明针灸能增加白细胞数量及活性,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4、平衡脏腑
每个穴位都有对应的脏腑归属。针刺内关穴调节心系疾病的心悸,肝俞穴疏解肝气郁结引起的胁痛。这种调节作用与穴位区神经末梢、肥大细胞等生物活性物质释放有关。
5、调节神经内分泌
现代医学证实穴位与神经系统存在密切联系。针灸刺激通过脊髓-丘脑通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调节5-羟色胺、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分泌,从而改善疼痛和调节内脏功能。
进行针灸治疗需由专业中医师操作,根据个体体质辨证选穴。治疗前后应注意保暖避风,避免空腹或过饱状态接受针灸。对于出血性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特殊人群,应提前告知医师评估适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