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潜伏期存在一定传染风险,但传染性通常较弱。该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一般为1-3周,此期间患者体内已携带病原体。
1、潜伏期传染性
肺炎支原体在潜伏期末期即具有传染性,此时病原体已在上呼吸道定植繁殖,可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排出体外。但由于此时病原体载量较低,传染性弱于发病后的急性期。
2、主要传播途径
近距离飞沫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患者在谈话、咳嗽时产生的气溶胶可携带病原体。接触传播多见于共用餐具或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特别是家庭成员间的密切接触更易造成传播。
3、预防措施
在疾病流行季节需保持室内通风,每日开窗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与疑似感染者接触时应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接触公共物品后需用含75%酒精的免洗洗手液进行手部消毒,注意避免用手直接触碰眼鼻口。
若明确接触过支原体肺炎患者,建议密切观察自身健康状况2-3周。出现持续性干咳、低热或头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呼吸内科进行血清学检测和咽拭子培养,早期诊断有利于控制疾病传播。日常需注意加强营养摄入,保持适度运动以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