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肺炎支原体感染、飞沫传播、易感人群接触以及免疫力低下等。该疾病的发生与病原体特性、传播途径及个体抵抗力密切相关。
1、肺炎支原体感染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缺乏细胞壁的非典型病原体,其表面的黏附蛋白可与呼吸道上皮细胞结合,释放过氧化氢等毒性物质,导致纤毛运动减弱和细胞损伤。这种微生物的增殖会引发支气管和肺泡的炎症反应,是发病的核心因素。
2、飞沫传播
感染者通过咳嗽、打喷嚏将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扩散至空气中,直径小于5微米的飞沫可在空气中悬浮数小时,易被周围人群吸入。在密闭或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如学校、医院等场所,传播风险显著增加。
3、易感人群接触
5-15岁儿童及青少年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率较高。据流行病学统计,该人群占支原体肺炎病例的60%-70%。此外,家庭成员或集体生活人群的密切接触也会增加交叉感染概率。
4、免疫力低下
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HIV感染、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老年人群,因呼吸道屏障功能减弱或免疫功能受损,对肺炎支原体的清除能力下降。这类人群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肺炎,并发症风险增加约3倍。
预防支原体肺炎需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接触咳嗽、发热患者,在高发季节佩戴口罩。若出现持续干咳、发热伴肌肉酸痛等症状,建议及时进行血清学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确诊后遵医嘱使用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等大环内酯类或四环素类抗生素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