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通常不会自愈,是否需要进行干预需根据病变程度而定。若仅存在炎症反应,可能存在暂时缓解的可能;若伴随鼓膜穿孔等器质性损伤,则难以自行恢复。
1、单纯炎症反应
部分患者因病原体毒力较低或自身免疫力较强,可能出现耳痛、耳闷等症状暂时减轻的情况。但由于中耳腔解剖结构复杂,积液难以完全排出,炎症易转为慢性迁延状态,常会在感冒或免疫力下降时复发。
2、鼓膜穿孔或骨质破坏
约60%的慢性中耳炎会伴随鼓膜穿孔,这种情况下外耳道细菌易反复侵入中耳腔。若不进行鼓膜修复或抗感染治疗,可能引发持续性耳流脓、听力进行性下降,严重者可导致听骨链破坏或颅内感染。
3、胆脂瘤型中耳炎
该类型占比约30%,胆脂瘤会像肿瘤般侵蚀周围骨质。若不通过手术清除病变组织,可能造成面神经麻痹、迷路炎或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此类损伤均不可逆。
出现耳部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超过3个月时,建议及时进行耳内镜和颞骨CT检查。治疗方案包括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感染、鼓室成形术修复听力结构,以及乳突根治术清除病灶。日常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用力擤鼻,定期复查可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