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中暑症状后,可通过迅速脱离高温环境、补充液体、物理降温、药物治疗以及重症送医等方式科学处理。具体需根据中暑程度选择干预措施,若症状持续加重需立即就医。
1、迅速脱离高温环境
发现中暑后应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或脱去紧身衣物,促进体表散热。避免持续暴露于高温环境是阻断中暑进展的关键步骤,同时可开启风扇或空调加速空气流动。
2、补充液体
轻度中暑者若意识清醒,可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的液体,如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每次不超过200毫升。避免一次性饮用大量冰水,以防引发胃肠道痉挛。若患者已出现呕吐或意识模糊,则需通过静脉补液。
3、物理降温
用凉水喷洒皮肤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重点冷敷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可将冰袋包裹毛巾后放置于头部、四肢,但需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造成冻伤。体温降至38℃以下时可暂停降温。
4、药物治疗
对于出现肌肉痉挛者,可遵医嘱使用口服补液盐散;若伴有恶心呕吐,可服用藿香正气水等缓解症状。需注意中暑患者不宜自行服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此类药物可能加重脱水。
5、重症送医
若患者出现高热(体温>40℃)、抽搐、昏迷或血压持续下降,需立即送往急诊科。在转运过程中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进行物理降温,并监测生命体征。重症中暑可能引发多器官衰竭,需在ICU进行血液净化、气管插管等高级生命支持。
中暑发生后需密切观察患者24小时,防止症状反复。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户外工作者需每2小时至阴凉处休息,及时补充水分。出现头晕、乏力等先兆中暑表现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并采取降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