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中性粒细胞与细菌感染有何关联

汤多壮 血液内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中性粒细胞作为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在细菌感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通过趋化作用、吞噬功能、释放抗菌物质等方式参与抗感染过程,同时数量变化也是临床判断感染类型的重要指标。

1、趋化与吞噬作用

当细菌侵入人体时,中性粒细胞能快速感知趋化因子(如补体C5a、白介素-8),通过变形运动迁移至感染部位。其细胞膜通过伪足包裹细菌形成吞噬体,溶酶体释放髓过氧化物酶、防御素等30余种杀菌物质,直接溶解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层,破坏革兰阴性菌的外膜结构。这种快速反应机制可在感染后2-4小时内启动。

2、数量动态变化

急性细菌感染时,骨髓粒细胞储备库释放加速,中性粒细胞计数常在6-24小时内升高至>7.5×10⁹/L。临床数据显示,约85%的化脓性感染患者会出现中性粒细胞比例>70%,并伴随核左移现象。但需注意,严重感染时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提示骨髓功能抑制或病原体毒素作用。

3、杀菌机制多样性

除直接吞噬外,中性粒细胞通过产生活性氧(ROS)破坏细菌DNA,分泌乳铁蛋白竞争性夺取细菌所需铁离子。近年研究发现其还能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通过释放染色质纤维网捕获并杀灭胞外细菌,这对控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耐药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4、免疫调节功能

中性粒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如TNF-α、IL-1β)可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增强局部炎症反应。同时通过表达Fcγ受体介导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ADCC),协同B细胞产生的抗体更有效清除胞内寄生菌。

需注意的是,约15%的侵袭性细菌感染可能不伴典型中性粒细胞反应,如伤寒杆菌感染常引起白细胞减少。临床诊断应结合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指标综合判断。当出现持续中性粒细胞异常时,建议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查及免疫功能评估。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