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收缩是产后子宫恢复至孕前状态的自然过程,通常由生理性因素引起,也可能与感染等病理性原因相关。产后宫缩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多数在2-3周逐渐减弱,若超过6周仍未缓解需警惕异常。
1、生理性宫缩
分娩后子宫通过收缩排出残留的胎盘组织和积血,这属于正常恢复机制。收缩时产妇可能感到下腹阵痛,哺乳时催产素分泌会加强这种收缩,通常产后24小时内最为明显,持续2-3周逐渐减轻,伴随恶露从鲜红色转为淡黄色直至消失。
2、恶露排出需求
子宫收缩有助于排出子宫内膜脱落物和分泌物,产后3-4天恶露量较大且呈鲜红色,之后逐渐减少变淡。若宫缩力度不足可能导致恶露滞留,增加感染风险,此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缩宫素注射液、益母草颗粒或产后逐瘀胶囊等药物促进宫缩。
3、病理性因素
持续性强烈宫缩伴随发热、恶露异味等症状时,可能提示子宫内膜炎或胎盘残留。这种情况可能持续超过6周,需进行超声检查,必要时使用头孢克肟片、甲硝唑片等抗生素治疗,严重时需行清宫术。
产后子宫收缩疼痛通常在1周内最明显,6周左右完全恢复。若出现剧烈腹痛、出血量突然增加或发热超过38℃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排查感染、子宫复旧不全等并发症。哺乳期间注意腹部保暖,避免提重物,定期监测恶露变化有助于评估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