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通过CT检查确诊需要结合影像学特征进行综合判断。主要方法包括增强扫描、观察形态密度、定位肿瘤位置等,最终确诊需依赖病理学检查。
CT增强扫描能够清晰显示纵隔肿瘤的血供情况、与周围血管的关系。通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肿瘤的强化方式可分为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其中胸腺瘤常呈不均匀强化,淋巴瘤多表现为轻中度均匀强化,而畸胎瘤可能出现脂肪或钙化成分的混合密度影。
观察肿瘤形态和密度对鉴别良恶性有重要价值。良性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密度均匀;恶性肿瘤常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边缘模糊,可能伴有坏死区低密度影。CT值测量可帮助判断肿瘤成分,如脂肪成分CT值在-50至-100HU,液体成分约0-20HU,实质性肿块多在30-50HU。
精准定位肿瘤起源区域可缩小鉴别范围。前纵隔常见胸腺肿瘤、生殖细胞肿瘤,中纵隔多为淋巴源性病变,后纵隔以神经源性肿瘤多见。CT三维重建技术可多角度观察肿瘤与纵隔结构的三维空间关系,特别是对显示胸骨后间隙、主肺动脉窗等隐蔽区域的病变更具优势。
检查时需注意评估肿瘤对周围结构的侵犯情况。恶性征象包括包绕血管超过180度、气管或食管受压变形、纵隔脂肪间隙消失等。CT检查还能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通常以短径≥10mm为异常标准,但需结合形态学特征判断。
对于难以确诊的病例,可在CT引导下行穿刺活检获取组织标本。检查前需完善凝血功能检查,术中采用同轴技术减少气胸风险。需注意CT检查存在辐射暴露,孕妇及儿童应谨慎选择,对碘对比剂过敏者需提前进行过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