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穿刺操作是否意味着存在较大风险

谢军平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穿刺操作的风险程度通常与操作部位、患者健康状况及操作者技术水平相关,不能一概而论存在较大风险。多数情况下,在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操作时,其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

1、操作部位影响风险性

浅表组织穿刺如皮肤活检、关节腔穿刺等风险相对较低,可能出现局部疼痛或轻微出血;而深部器官如肝脏、肺部或腰椎穿刺因邻近重要血管神经,存在气胸、出血或感染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症。操作前通过超声或CT引导可显著提升定位精准度。

2、患者基础疾病增加风险

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接受穿刺后易发生血肿,需提前纠正凝血指标;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风险升高3-5倍,需加强无菌措施;严重心肺疾病患者行胸腔穿刺时可能出现循环波动,需配备急救设备。

3、操作规范性决定安全性

三甲医院穿刺并发症发生率通常低于0.8%,而基层机构可能达2-3%。经验丰富的医生能通过规范消毒、精准进针角度(如腰椎穿刺保持与脊柱15°夹角)和实时影像监控,将血管神经损伤概率降低至0.3%以下。术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能及时发现90%以上的早期并发症。

进行穿刺检查前,患者应如实告知用药史和过敏史,配合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必要检查。术后需严格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24-48小时。若出现持续出血、剧烈疼痛或发热超过38.5℃,应立即返院处理。选择具备相关资质的医疗机构,能有效保障操作安全性。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