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位于人体右下腹,是盲肠末端延伸出的细长管状结构,通常与盲肠、回盲瓣、升结肠等部位存在解剖学关联。其具体位置及关联性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但整体结构与肠道其他部分共同维持消化系统功能。
1、盲肠末端连接
阑尾基底部直接附着于盲肠后内侧壁,长度约5-10厘米,直径0.5-0.7厘米。这种解剖关系使得盲肠发生炎症或梗阻时,容易继发阑尾管腔堵塞,导致腔内压力增高和细菌繁殖,这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发病机制。临床查体时按压麦氏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处)可诱发疼痛。
2、毗邻回盲瓣
回盲瓣作为回肠与结肠交界处的括约肌结构,距离阑尾开口处仅2-3厘米。这种紧密的空间关系使肠道内容物返流时,食物残渣或粪石可能进入阑尾腔形成梗阻。约35%的阑尾炎病例与这种机械性阻塞有关,这也是儿童和青少年更易发病的原因之一。
3、靠近升结肠及回肠
阑尾尖端通常指向盆腔、盲肠后或回肠前等方向,其活动度受结肠系膜影响。在发生化脓性阑尾炎时,炎性渗出物可能沿着结肠旁沟扩散,引发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手术中需注意分离阑尾与周围肠管的粘连,避免损伤相邻的肠系膜血管和神经。
日常如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痛、恶心呕吐伴发热等症状,需警惕急性阑尾炎可能,建议及时到急诊外科就诊。通过腹部超声或CT检查可明确诊断,确诊后应尽早进行手术切除,避免发生穿孔或脓肿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