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躁症的治疗通常需要综合药物、心理干预及物理治疗等多种方式,常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日常护理以及定期复查等。个体差异较大,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方案。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狂躁症的核心干预手段,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平衡控制症状。常用药物包括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片、丙戊酸钠缓释片)、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片、喹硫平片),对于急性发作期可能联合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劳拉西泮片)缓解激越症状。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定期监测血药浓度。
2、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情绪波动触发因素,纠正认知偏差,改善冲动行为。家庭治疗可指导家属掌握沟通技巧,建立支持性环境。团体心理教育能增强患者对疾病管理的主动性,降低复发风险。
3、物理治疗
对于药物疗效欠佳或伴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患者,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能快速稳定情绪。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辅助疗法,通过调节前额叶皮层兴奋性改善症状,通常需连续治疗2-4周。
4、日常护理
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生物节律,建议固定就寝时间并避免熬夜。饮食方面注意限制咖啡因摄入,增加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鼓励进行太极拳、瑜伽等舒缓运动,每日锻炼30-40分钟为宜。
5、定期复查
每月进行1次精神科随访评估症状变化,每3-6个月检测肝功能、甲状腺功能及肾功能。治疗初期建议每周监测体重和代谢指标,使用锂盐者需每季度检测甲状腺超声。
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系统治疗,切忌自行增减药物或中断疗程。治疗期间出现震颤、口干等副作用应及时反馈医生,症状稳定后仍需维持治疗至少2-3年。建议家属参与治疗过程,协助记录情绪变化日记,共同预防复发。若出现攻击行为或自伤倾向,需立即联系专业机构紧急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