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拉稀可能与肠道感染、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以及乳糖不耐受等原因有关。长期腹泻容易引发电解质紊乱,需及时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1、肠道感染
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可能导致肠道黏膜持续受损,引发慢性腹泻。患者常伴随腹痛、发热等症状。一般需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或调节肠道菌群治疗。
2、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功能紊乱可导致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可能与精神压力、饮食刺激等因素相关。通常需使用曲美布汀片、复方嗜酸乳杆菌片等调节肠道功能,并配合低FODMAP饮食改善症状。
3、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会引起肠道持续性炎症反应,表现为黏液脓血便、体重下降等。临床常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龙片、硫唑嘌呤片等药物控制病情发展。
4、肠道肿瘤
结肠癌等肿瘤占位性病变可能破坏肠道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排便习惯改变。患者可能出现贫血、腹部包块等体征,需通过手术切除结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5、乳糖不耐受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人群摄入乳制品后,未被分解的乳糖在肠道发酵产气,引发腹胀、腹泻。建议避免牛奶、奶酪等食物,必要时可补充乳糖酶制剂。
若调整饮食后症状无改善,或伴随消瘦、血便等表现,需及时进行肠镜、粪便常规等检查。治疗期间需注意补充水分及电解质,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