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尿毒症的关键在于控制可能损害肾脏的疾病和危险因素,并采取保护肾脏的生活方式。主要措施包括控制基础疾病、避免肾毒性物质、定期监测肾功能等,具体如下:
1、控制基础疾病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导致慢性肾脏病的主要病因。糖尿病患者需通过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并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或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物,将空腹血糖维持在3.9-6.1mmol/L。高血压患者应坚持服用氨氯地平、缬沙坦等降压药,保持血压低于130/80mmHg。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可早期发现肾损伤。
2、避免肾毒性因素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等药物可能损伤肾小管,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接触重金属、有机溶剂等职业暴露者应做好防护。控制高尿酸血症,避免痛风反复发作,可遵医嘱服用别嘌醇片降尿酸。
3、健康生活方式
每日饮水量建议1500-2000ml,保持尿量在1000ml以上。采用低盐(每日小于5g)、优质低蛋白饮食(0.6-0.8g/kg/d),优先选择鱼肉、鸡蛋白等生物价高的蛋白质。肥胖者需通过运动将BMI控制在18.5-23.9kg/m²,避免高脂血症加重肾小球硬化。
4、定期肾功能筛查
高危人群每6-12个月检测血肌酐、尿素氮和尿常规,计算eGFR评估肾功能。已有慢性肾脏病者需每3个月复查,动态观察血肌酐变化。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肾结石、多囊肾等结构异常。
5、及时治疗肾脏疾病
急性肾损伤患者需在48小时内纠正血容量不足,避免进展为慢性化。肾小球肾炎患者应规范使用糖皮质激素,狼疮性肾炎需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发现血尿、泡沫尿等异常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
建议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人群,每年至少进行1次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测。已确诊慢性肾脏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及蛋白尿水平,延缓肾功能恶化进程。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加重肾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