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的形成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年龄增长等多种原因有关,建议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及时就医检查。
1、遗传因素
部分肠息肉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主要与APC基因突变有关。这类患者肠道内常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且癌变风险较高。存在相关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2、慢性炎症刺激
长期存在的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会导致肠道黏膜反复受损。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增生,进而形成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这类患者需积极控制原发病,通常需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泼尼松片等抗炎药物。
3、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会改变肠道菌群,增加致癌物质停留时间。每天吸烟超过20支可使息肉风险增加2倍,酒精摄入量超过40克/日也会损伤肠黏膜。这类人群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戒烟限酒可降低发病风险。
4、年龄增长
50岁以上人群肠道黏膜修复能力下降,对致癌物质敏感性增加,息肉检出率显著升高。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肠息肉患病率达30%-40%,建议该年龄段人群每5年接受一次肠镜筛查。
日常应注意观察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症状,尤其有肠癌家族史或炎症性肠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定期进行粪便潜血试验、肠镜检查。肠镜发现息肉后,通常建议在内镜下切除并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性质及后续随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