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胆原是体内血红蛋白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主要由肝脏处理后的胆红素经肠道细菌作用转化而来,最终部分经尿液排出。尿液中尿胆原的检测常被用于评估肝胆功能及红细胞代谢状态。
尿胆原的产生与胆红素代谢密切相关。红细胞衰老后释放出血红蛋白,经脾脏分解生成间接胆红素,随后在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排入肠道。肠道细菌将其还原为尿胆原,约20%重新吸收入血,经肾脏滤过排出形成尿胆原。正常尿液中尿胆原呈弱阳性(参考值小于等于16μmol/L)。当发生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破坏增多会导致尿胆原显著升高;肝脏疾病如肝炎会降低胆红素处理能力,致使尿胆原排泄异常;而胆道完全梗阻时,胆红素无法进入肠道则会出现尿胆原阴性结果。临床常结合尿胆红素、血清胆红素等指标综合判断黄疸类型。
建议存在黄疸、尿液颜色异常或体检发现尿胆原异常者,及时进行肝功能、血常规及腹部超声检查。日常需避免酗酒、接触肝毒性物质,肝炎患者应遵医嘱规范治疗。尿检发现数值异常时,需由医生结合其他检查明确病因,不可自行用药干预。